隧道博客裡-樓如岳博客
 

三个反经视角

作者:阿樓   阿樓博客裡  2014/2/2 20:53:00   来源:阿樓隨筆
 
 
三個反經視角
文/阿樓
 
 
 
故事情节 
    《传说中的女》诗集总共有270首诗,大部分都是意象、或意念的描写。作者萝芙菊子是有较深厚的旧诗功底,新诗的大部分意象,如春天、莲花、菊花、山林等等,都是沿袭了旧诗的指代,所以看上去通俗易懂。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,有些诗,有些诗意,有太多的相似度,读了几页,就会有审美疲劳。宋朝欧阳修有一本《六一诗话》,提出“随事生说”的理论。唐人张继《枫桥夜泊》诗云:“姑苏台下寒山寺,半夜钟声到客船”,欧阳修认为诗句虽好,但三更不是打钟时,意思是艺术不能与生活真实脱节。我仔细看了《传说中的女子》,叙事生诗很少,但有一首诗让我停顿下来,参见诗集P194《望不到风景的房间》:
 
她住在旧式公房里,窗外被车棚覆盖
只看见两颗树,对面的楼,挡住了一切
只有风和阳光穿梭

有时婴儿,凄厉地哭喊一夜
她揪心,疑是被拐卖的

有次一对男女,对骂了很久
男人揶揄女人,同居期间,他被养着,但嫌她钱少

搓麻将的人,每天中午上班,深夜两点才散,关了窗户
还听见骰子,哗啦啦撞响,他们聊天的声音,令她作呕

小鸟在附近叫着,它们的叫声,总让她想到爱情
她往窗台上放吃的,小鸟聚来过节

日复一日,她写诗为命
急于,将房子,换到乡下
 
    这首小诗,给人感染,我们所住的老式公房场景的确如此。诗的结尾,走出弄堂,走进自然,写诗咏春,一种转换生活频道的方法,《望不到风景的房间》是一首不错的城市诗。即使在上海,望不到风景的房子也是很长一段时间的主流,到了21世纪,城市住房才有了可观改善。中国传统经典里面,就以通过故事情节描写来表达深刻思想的著作,如清朝宋宗元的《正经》、唐朝赵蕤的《反经》、元朝吴亮《忍经》。所以,我个人认为,无论诗旧体诗、新诗,诗歌技巧的第一要素是故事情节的设计。
 
文化对接 
    所谓文化对接,就是在新诗里,使用一些特别词汇,通过巧妙的关联,与传统经典对接起来,让原始出处或故事场景与写诗融合起来,以此来获得新的意境和新的感染力。譬如诗集里有一组《静安》组诗,我首先联想《礼记▪大学》名句: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”如果我们写的诗能与经典勾连,境界就会自然提升,参见诗集P201倒数第四行《静安寺》:
 
宽阔的街道,干净舒适 漂亮
一侧公园 草木芬芳,一侧寺庙 宝刹庄严
人们购物游乐跳舞,享现世安稳,仿佛从来没有过战争
售票的寺庙紧闭大门
我一直想在公园安身立命
 
    这一首《静安寺》引人思考,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”,那么寺庙为什么要售票?为什么要紧闭大门?“一侧公园 草木芬芳,一侧寺庙 宝刹庄严”,诗句的排列对比,话中有话。最后一句“我一直想在公园安身立命”,为什么不去寺庙,而是去公园安身立命?当然,我们都是普通人,凡夫俗子,去静安寺出家,可能性不大。诗集里,像这样的对接比较少,大部分都是直来直去,希望作者以《静安》组诗为出发点,继续探索。 
   
起承转合 
    关于起承转合,已经听说很久了,但在诗歌里真正符合要求的却很少。起承转合的关键在于“转”,没有转,哪来的合。“转”有三态:一是起伏态,转的幅度不大,合的时候,又回到原来出发水平线上,我们诗歌大部分都是这样;二是转折态,即转的幅度比较大,45度至90度之间,效果常常别开生面;三是反向态,诗歌结尾与标题、与开头背道而驰,情感跌宕,给人印象深刻。我来举一个例子,诗集P122倒数三第行《四月咏叹调》:
 
我把阳光踏碎,柳条陪我睡眠
绿到骨头里,各种花做锦被

阳光肆意地爱我,跟我求婚
叫我如何不答应,眼看柳絮飘飞,况我倾心已久

我怕蝴蝶飞着飞着就不见了,河水流着流着就断了
有太多来不及准备的事,穿过我的人生
因此对这慷慨的韶光,我把自己交了出去

黑暗的行囊,在人们手下越来越重
但愿我,如燕子一样轻

路上车在行使,我感到它们茫无目的
但他们都开得好快,像奔赴一场死亡

    分析一下,第一段起,第二段承,第三段向转过度,第四段完全转了,第五段是合,与第一段背道而驰,从我把阳光踏碎,到奔赴一场死亡,结局完全出人意外。这是一首奇谋之诗,鬼智之诗,也是萝芙菊子“春之圆舞曲”中一首格调另类的经典之诗。本诗集里,像这样的诗比较少,仅此一首。在此,我借评论的机会,向萝芙菊子推荐一本书,唐赵蕤的《反经》,《反经》不是一本反对《正经》的书,而是一本化腐朽为神奇的纵横之书。 
 
2017年12月9日 
 
 
 
 

点数:2241 发布:順頌 编辑: 联系:
 
隧道博客裡-樓如岳博客
 
 
版权所有:(Notbad) 
电邮: b2b@notbad.cn